鼓是一種十分古老的樂器,而且中外皆然,舉凡在各種不同型態的音樂或戲曲中都少不了鼓,其差別在於鼓的樣式、音色、大小、組合….等等的差異,而且在不同的時代也有著不同的演化。

       套鼓 (Drumset) 也是經由長時間的需求演進而來,而自套鼓組合的雛型至今日的架構也經歷了不少的革命性的改變,此間耗時約五十年的光陰,讓套鼓自極為簡單的概念轉變成為今日的基本架構。

       雖說鼓的歷史久遠,但在西元1800年晚期之前,樂隊中的鼓手們仍舊是各自敲擊著大鼓、小鼓或是鈸,因此在一個樂隊中至少需要三個人來操作鼓及相關的樂器,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了西元1890年代,當大鼓踏板 (Bass drum pedal) 發明之後才有了改變,也因此奠下了套鼓的發展基石。

drum schematics-3s.jpg

大鼓與踏板設計圖

       此時的大鼓踏板與今日鼓手使用的踏板有著天壤之別,當時的踏板多為木質材料,在機械結構上是靠著許多的連桿或繩索進行傳動與固定,其複雜程度超乎想像,而固定方式多為在大鼓上方及地板均設有固定裝置,與今日只有下方固定的設計也是不同的。另外,因為當時所使用的大鼓尺寸均為26英吋或是更大的尺寸,所以在鼓槌 (beater) 連桿的長度上就必須設計得較長,因此在操作上就更顯得困難與遲鈍。

drum schematics-1s.JPG

早期套鼓設計圖 1

       由於當時的踏板均是採用連桿或繩索傳動,也未設計有自動回復 (彈回) 的裝置,所以鼓手必須同時操作鼓槌的敲擊與彈回的動作,在操作上十分容易疲累。

drum schematics-2s.JPG

早期套鼓設計圖 2

       當大鼓踏板逐漸為鼓手所接受之後,新的設計構想又出現,這時候在踏板的鼓槌連桿上固定著一個小槌,如此就可以在敲擊大鼓的同時一併敲擊固定在大鼓前方踏板旁的鈸,雖說這想法讓鼓聲多了一些效果,但最大的問題是沒辦法「關掉」這個鈸的聲音,每踩一次踏板就會同時聽到大鼓與鈸的聲音。雖然如此,但這算是第一個用腳來敲擊鈸的想法,也為日後踏鈸 (Hi-Hat) 的發明埋下的種子。

本文資料及圖面來源均取自 "Guide to Vintage Drums, by John Aldrid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巴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