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踏板發展初期,由於結構複雜,使得踏板並不利於移動使用,到了西元1905至1915年間這個階段,基於鼓手對於器材移動的需求,許多踏板廠商均朝向小型化設計,讓鼓手可輕鬆的將踏板帶著走。在此期間也有廠商開發出用腳尖敲擊大鼓,用腳跟敲擊固定於大鼓上方的二片鈸的踏板,但也因為操作上十分不便,這些產品在短期內就遭淘汰了。


       到此為止,踏板的發展仍然處在一個必須全靠鼓手控制的境地中,但這情況在西元1909年由Ludwig兄弟所推翻,他們發展出第一組具備了「彈簧」的大鼓踏板,在敲擊大鼓之後鼓槌可自動回復至預備位置,讓鼓手不僅可更快速的操控,演奏出更快的節奏,而且可以更持久的操作,大幅的減輕了鼓手疲累的感覺。


       在大鼓踏板發展逐漸成熟之際,Ludwig公司在西元1918年推出了全世界第一套「套鼓」,建立了套鼓的基本雛型。在這組套鼓中包含了一個8 x 24英吋 (深 x 直徑) 的單面大鼓,一個3 x 12英吋的單面小鼓,一個大鼓踏板 (含敲擊鈸的小槌),一片固定在大鼓前方踏板旁的鈸,及一片可固定在大鼓上方的吊鈸,另外還包含了一個作為效果之用的木塊 (wood block)。


       到了1919年,全世界第一組套鼓有了更新的「升級」版本,除了前述的各部組件之外,還加上了三角鐵、鈴鼓,以及一個中國式的小鼓作為中鼓之用,而那中國式的鼓就像是在中國戲曲中所使用的板鼓,此時的中國板鼓就已經像現今套鼓的中鼓一般固定於大鼓之上了,而這些「升級」用的組件也主要都是用來當作效果。


       說到中鼓,在西元1920年代中期之前,中鼓的使用並不普遍,而鼓手們為了追求更多樣化的效果聲音,中國式的板鼓在套鼓中就扮演著相當重要的效果聲音的角色,西元1923年Ludwig公司在其產品型錄的封面上,展示了一套具備了三個不同大小的中國鼓的套鼓產品,由此可見當時中國鼓在套鼓的發展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chinese tom tom.jpg
中國鼓曾經是套鼓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 Vintage Drum Guid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巴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