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ikutsi發展自喀麥隆的Beti文化,這個字的來源是 "Bi" (不只一個)、"Kut" (敲擊) 及 "Si" (大地),整個字的意思就成了 "反覆的敲打地面",有鑑於Soukous開始以 "African Jazz" 型態詮釋Afro-Cuban音樂,而Bikutsi在同時則成為非洲音樂概念本質的發展。BiKutsi於20世紀中期在西非流行起來,但僅在1980年代中期透過音樂影片達到廣泛的曝光,此後,Bikutsi元素開始在受歡迎的歐美作曲者的音樂中出現,特別是 Paul Simon的1990年的作品 - "Rhythm of the Saints"。有助於Bikutsi成功的個人與團體包括了新聞工作者/發起人 Jean-Marie Ahanda、Theodore Epeme (桑吉巴) 及 Les Tetes Brulees。
與Soukous很像的是,Bikutsi基本上是舞曲音樂,鼓手主要的工作就是保持穩定的節拍,儘管偶爾會演奏 9/8 的拍子,但Bikutsi音樂通常是快6/8拍的感覺 (記譜為4/4),而且多半是包含了一個穩定的 "four on the floor" (每拍一個大鼓) 的大鼓節奏,這讓樂手在不變的律動裡有即興演奏的機會。本節奏的速度一般為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分鐘116至168拍。
例子
變化1
變化2
這個變化是在小鼓上打切分重音。
音樂聆賞
Bikutsi Rock, by Les Tetes Bruless; Shanachie (1992)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