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此時間,有些鼓手對於大鼓踏板附帶銅鈸槌的產品失去興趣,於是興起了單獨使用左腳操控鈸的想法,踏鈸 (Hi-Hat) 的概念於焉誕生。此時發展出由二片嵌上了銅鈸的木板,加上彈簧及鉸鏈固定的產品,由於它的設計很像鞋子,因此人們暱稱為「雪鞋」 (Snowshoe) ,鼓手可利用左腳的踩踏讓二片銅鈸閉合敲擊,這是踏鈸最早的雛型。


      接著不久就出現了類似今日踏鈸的設計,當時稱之為「Low-boy」,「Low-boy」相較於今日的踏鈸,在高度上低了許多,它的二片銅鈸距離地面才約10英吋,主要還是以踩踏的方式操作,並無法以鼓棒直接的敲擊。時至於此,踏鈸的架構就已經呼之欲出了,在西元1924年Leedy公司的型錄上就已經同時展示了踏鈸及「Low-boy」,而在西元1928年時,諸如Ludwig、Slingerland等等的許多公司都在它們的型錄上也都展示了踏鈸及「Low-boy」這二種產品,雖然此時踏鈸就已經問市,但始終都未能取代「Low-boy」的地位,而踏鈸的普及卻是在1930年代中期以後的事了。


      在1930年代中期,踏鈸逐漸的受到鼓手們的青睞,而紅極一時的「Low-boy」就因此慢慢的消失在套鼓的歷史之中。


      筆者在前面曾提及,在1920年代中期前都還是以中國板鼓為套鼓的效果樂器,一直到了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期,才以單面可調式或雙面固定式的中鼓漸漸取代了中國鼓而成為套鼓的中鼓,這些中鼓最早是由Ludwig公司於1931年推出,但當時並不是與套鼓搭配組合,一直到了1935年之後才正式的在他們的型錄上展示,此時,基礎套鼓已然成形,在其型錄上的套鼓正如今日我們在眾多廠牌套鼓的型錄上看到的幾乎相同,只是樣式與數量不同罷了。


      從西元1890年代至1930年代末,這約莫五十年的光陰,由大鼓踏板的出現而演進成為今日套鼓基礎架構,如今套鼓又在其基礎架構上經歷了七十年的發展,各式各樣別出心裁的硬體設備不斷面市,不僅更易於操作,也增添了音樂的豐富性,這實為其它樂器所不能及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巴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